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工程策划 >> 管理模式 >> 正文
大跨度柱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鲍立敏 来源:中国论文联盟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3-10-22 21:14:34
力学指标很差,淤泥平均含水量为90%,天然孔隙比2.51,直快剪C=6.79Kpa,φ=7.36。

  从以上地质补勘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由于该段淤泥含水量为90%,而喷粉(50~60kg/m)后水泥在桩体内吸水是有限的,参照相近项目试验结果可知,短期内水泥加固土含水量减少量低于水泥掺入比,也就是该段淤泥经水泥加固土的含水量仍为75%以上,搅拌时的土和水泥还是处于流塑~软塑状,压缩模量小,抗剪强度低;喷50~60kg/m水泥9m后增加4500~5400KN自重力。处于流塑至软塑状水泥加固土压缩模量小,自身自重引起桩压缩量就大;水泥加固土抗剪强度低自身自重引起侧向挤出量大;

  (2)桩身周围土受扰动土体下沉后,土对桩侧表面产生向下的负摩阻力。当土和水泥还是处于流塑至软塑状、压缩模量小、抗剪强度低时,在负摩阻力的作用下发生沉桩。

  (3)该段淤泥的灵敏度大,灵敏度是原状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相同含水量重塑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之比。从试桩现场,试桩桩位砂垫层表面挤压出来的淤泥很稀,表明其重塑后强度很低,灵敏性高。

  (4)喷粉在桩体内吸水,引起桩体周围土体孔隙压力消散、产生下沉,短时间增加对桩体的负摩阻力,而此时水泥加固土的强度很低且增长慢。

  总的来说,是在喷粉初期,水泥加固土的强度承受不了水泥加固土的自重力和负摩阻力的作用而发生沉桩。

  2)施工工艺方面

  在施工工艺方面,针对沉桩问题,结合地质情况较差的实际,在施工工艺上找沉桩的原因。试桩时各施工参数(钻进速度、钻头转速、提升速度、喷粉压、水泥用量等)作了有效控制。在第二次试桩52根桩中,采用不同钻进速度、不同钻头转速、不同提升速度、不同喷粉压、不同水泥用量进行严格控制。试桩中虽然采用加大喷粉量至75kg/m,仍未解决沉桩问题。

  察看试桩现场,试桩桩位砂垫层表面存在大量淤泥,据分析软塑至流塑状淤泥是在喷粉施工时风压气流的作用下,搅拌过程中因受扰动发生液化,液化的淤泥上涌至地表面,造成桩体范围内淤泥质的减少而沉桩。

  增加喷粉量解决不了沉桩问题的原因在于:

  (1)增加喷粉量即增加桩体自重力;

  (2)增加喷粉量导致喷粉在桩体内吸水量增加,引起桩体周围土体孔隙压力消散加快、产生下沉,短时间对桩体的负摩阻力增大,因增加喷粉量水泥加固土的强度提高不显著,在喷粉初期,水泥加固土的强度仍承受不了水泥加固土的自重力和负摩阻力的作用而发生沉桩。

  3、处理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沉桩是由于在喷粉初期,土体受扰动,水泥加固土的强度承受不了水泥加固土的自重力和负摩阻力的作用而发生沉桩。改用在水泥浆液中加入适量的早强剂喷浆法施工可以解决喷粉法施工成桩初期水泥加固土的强度承受不了水泥加固土的自重力和负摩阻力发生沉桩问题。主要原因:

  (1)早强剂可以使水泥加固土的强度迅速提高,而早强剂在水泥浆中搅拌可以较均匀;

  (2)水泥浆液注入土体发生水泥的水解和水化反应、水泥水化物与土颗粒之间的离子交换和团粒化作用、凝硬作用、碳酸化作用等一系列化学反应而成为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水泥土桩体时,浆液本身存在足够水,不需吸收天然地基的水,并未引起桩体周围土体孔隙压力消散、产生对桩体的负摩阻力。

  因此,改用喷浆法施工并在水泥浆液中加入适量的早强剂,以解决喷粉法施工成桩初期水泥加固土的强度承受不了水泥加固土的自重力和负摩阻力的作用而发生沉桩的问题。

  喷浆施工参数:

  成桩直径: 50㎝

  钻进速度: 控制在2~3档(30~50cm/min)

  电流表读数: 进入持力层I≥60A

  桩底持续喷浆搅拌时间: ≥30s

  提升喷浆速度:≤30cm/min

  喷浆压力:0.6~1.0Mpa

  水泥浆水灰比:0.5

  早强剂掺量(水泥掺比):0.8%

  水泥浆搅拌时间: ≥30min(每拌)

  喷浆搅拌桩施工工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 交通 部发布《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关于加固土桩技术规范进行。全部穿过淤泥进入持力层50㎝。

  以上施工参数进行现场试桩,试桩七天后进行桩体抽芯检测,从桩体抽芯结果来看,成桩连续性与完整性均较好,无沉桩问题。由业主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